
設計思維與職涯規劃:一場啟發人心的分享會

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晚上7時30分(香港時間),一場關於設計思維(Design Thinking)與職涯定位的分享會在香港舉行。這場活動匯聚了陳炳雄教授、Alan和廖國泰等重量級講者,探討設計思維如何成為個人與職業發展的強大工具,並分享其實用價值與本地推動情況。以下是這場分享會的精華內容,帶你一窺設計思維的魅力與應用。
設計思維的力量
設計思維是一個人本為中心的問題解決方法,強調四大核心價值:同理心(Empathy)、共同協作(Collaboration)、迭代(Iteration)和結果主導(Outcome-Driven)。根據《福布斯》、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,這不僅是一個工具,更是一種思維方式,能幫助我們規劃人生與職業。正如講者提到,我們可以像企業CEO一樣,運用設計思維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,掌握方向並創造價值。
香港的設計思維浪潮
自2020年起,香港積極推動設計思維的應用。與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合作舉辦的講座和課程,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一方法的重要性。「生涯答人真情對話」系列已來到第五屆,邀請了Dr. Horace、吳克儉院士等跨領域專家分享經驗。此外,Designingjobs和JobsTV等平台上的設計相關職位激增,反映出市場對設計思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。青熱開設的課程以斯坦福的《Design Your Life》為藍本,還有一個免費的AI人生指南,讓公眾能隨時探索設計思維在生涯規劃中的應用。
研究洞見:設計思維如何助力職涯
學術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設計思維在職涯發展中的價值。2018年,一項分析17篇文章並訪談近30名專業人士和20多位學生的研究,提煉出19個關鍵心態和40個行為指標。2023年,Dr. Mitino團隊更進一步,分析超過100篇文章,將其簡化為10個生態目標和31個行為與想法指標。這些研究由150多位平均擁有13次設計思維項目經驗的全球專家參與,顯示出設計思維如何幫助人們在職業中培養適應力與創新力。
講者分享:設計思維的實踐與啟發
陳炳雄教授:同理心與協作的藝術
香港大學經濟學院創新及創業研究中心副總監陳炳雄教授,以註冊建築師的身份分享了他的經驗。他強調自我同理心的重要性——了解自己的優勢與短板,並通過協作實現突破。他提到在開發創新課程時,跨學科合作將科技、人文與設計融合,而產學研政的協作則推動了行業轉型。他認為,成功的創新離不開開放的心態與資源共享。
Alan:從90天到7天的轉變
興述集團創辦人Alan分享了他在家族企業與創業中的設計思維應用。他曾將傳統的90天生產週期縮短至7天,關鍵在於同理心(了解客戶需求)和迭代(持續改進)。他將大學學到的PDCA(Plan-Do-Check-Act)概念融入實業,並在2015年與IDEO合作,進一步深化設計思維的實踐。他提醒我們,創新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像張學友的歌一樣,需要「Incremental Improvement」(逐步改進)。
廖國泰:以人為本的生涯規劃
企業及人才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廖國泰認為,設計思維的核心在於以對方的目標為起點。他強調自我實現與共同創造(Co-creation),鼓勵年輕人找到讓自己與他人開心的平衡點。他提到,人生沒有「最好」,只有「更好」,需要不斷學習與調整,並以**成長型思維(Growth Mindset)**迎接挑戰。
實用工具與建議
Double Diamond Model
分享會介紹了雙鑽石模型,這是一個實用的設計思維框架:
- 第一個鑽石:界定問題根源,了解自己的目標與需求。
- 第二個鑽石:開發解決方案,通過測試與迭代提升自信與機會。
設計思維工具
設計思維提供超過100種工具,幫助我們探索情緒、產生創意,甚至解決日常小事。例如,選擇餐廳時考慮朋友的需求,就是一次簡單的同理心實踐。這些工具適用於個人生活到政府政策的各個層面。
給年輕人的建議
三位講者一致建議:
- 保持開放心態:嘗試新事物,接受失敗並快速調整(Fail Fast)。
- 培養同理心:了解自己與他人的需求,找到價值觀的交集。
- 擁抱協作:團隊合作比個人英雄主義更能創造成功。
- 持續學習:在AI時代,保持成長型思維至關重要。
結語: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師
這場分享會讓我們看到,設計思維不僅是一套方法論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。從陳炳雄教授的跨界創新,到Alan的實業突破,再到廖國泰的人本哲學,設計思維讓我們能夠以同理心面對自己與他人,以協作迎接挑戰,以迭代追求進步。無論你是學生、職場新人還是計劃退休的人,都可以從中找到靈感,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師,創造更有意義的未來。


